1861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统帅湘军主力,强势围攻安庆城,太平军将领吴定彩则是率部予以迎击,此战,太平军将领吴定彩面对数倍于己的湘军毫无惧色,打出作为太平军将领的最强一战,岂料,湘军依靠火炮炸开城缺,浩浩荡荡的冲入内城之中配亿多配资,吴定彩见此局面,只得率部死守城缺,战至力竭而亡,打出了太平军老兵最后的“倔强”!
吴定彩,太平军将领,两广的老兄弟,先后参加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之战,是太平天国中的元老级将领之一。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以杨秀清为首的诸王在这次动乱中先后身死,这就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将领层出现断层的局面,天王洪秀全为了改善这个局面,从原有的太平军头目中挑选了一批实战丰富的将领来统帅太平军各部。
吴定彩由于拥有丰富的带兵打仗经验,因而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青睐,被提拔成为部将,并被编入李秀成的麾下,随他率部出征。
1857年,李秀成率部攻打安徽重镇桐城,此战,吴定彩充当先锋官,率部对桐城发起攻势,经过多日连续不断的作战,最终拿下了这座重镇。
展开剩余72%随后,浦口之战打响,吴定彩继续作为李秀成部的先锋官,配合陈玉成部在浦口与清军展开激战,此战,吴定彩延续了桐城之战的士气,身先士卒,率部奋勇杀敌,为此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浦口之战,太平军取得大捷之后,天王洪秀全为了表彰吴定彩的英勇配亿多配资,将其提拔为平西主将。使得吴定彩跻身于太平军主将的序列之中,达到了他戎马生涯的顶峰。
1860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亲自统领湘军主力来攻打军事重镇安庆城,此战,湘军名将悉数登场,曾国荃、鲍超等成名已久的湘军悍将各自统帅本部人马围击安庆城,驻守安庆城的太平军只能够苦苦支撑,固守待援。
安庆告急,天王洪秀全当即命英王陈玉成率军驰援安庆城,英王陈玉成为了备战安庆保卫战,将李秀成的先锋将领吴定彩调到了自己的麾下,准备集结重兵驰援安庆城。随后,英王陈玉成率部开始向安庆城进发,当陈玉成率部抵达安庆城外围之后,英王陈玉成顿时傻了眼,原来湘军在安庆城外构筑了一套工事,这套工事既可攻,又可守,可谓是“铁门栓”。
其次,湘军在安庆城外的长江沿线布置了一支火力强大的水师,这支水师与陆地上的湘军遥相呼应,随时可以对安庆城发动炮击和进攻。
湘军将领曾国荃见太平军援军赶来,并没有命令湘军发起进攻,而是继续与太平军保持对峙的局面,英王陈玉成见此局面,当即命陈玉成率部强攻湘军布置在安庆城的外围防御工事,经过长时间的厮杀和血战,吴定彩在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后,最终如愿进入到了安庆城内,与城内的太平军取得了汇合。
湘军将领曾国荃见太平军的援军进入到安庆城之后,便下达指令命湘军兵士加大围困力度,使得安庆城内顿时出现断水,断粮的局面,吴定彩和太平军将士们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够选择苦苦支撑。
而英王陈玉成则是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并没有派出援军来救安庆城,而湘军这边,不想再将安庆城之战继续拖下去了,避免出现不可预知的变故,因此,湘军将领曾国荃下达指令,对安庆城发起全面总攻。
而这个时候的安庆城内,吴定彩和太平军将士早已因为饥饿过度,导致战斗力不在,士气低落,当湘军强势攻破安庆城外城后,吴定彩拖着疲惫的身躯,领着一众太平军将士赶到了内城的城缺处与湘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但是湘军人数实在太多,吴定彩最终寡不敌众,力竭而亡。
吴定彩战死后,湘军涌入安庆城内,大肆进行屠杀,饥饿不堪,丧失战斗力的守军都被冲入安庆内城的湘军全部屠戮殆尽。只有太平军将领张朝爵乘着小船逃回了太平天国大本营天京城,才避免在此战中身死人手。
湘军能够顺利拿下安庆城,一方面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协同指挥能力太差,使得太平军援军无法和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守军协同作战,最终被湘军“关门打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湘军的后勤补给工作做的相当好,安庆攻坚战打响之后,湘军主帅曾国藩首先就命湘军水师在水路设卡,只许清军的运粮船反返配亿多配资,而安庆城内的太平军为此失去了后方的粮食供应,使得安庆城内断粮,最终被湘军轻而易举的攻破,而安庆攻坚战这场战事就告诉我们后勤补给的重要性,无论哪一方,只要能够将后勤补给做好,就能够牢牢的把握战事的主动权和先机。
发布于: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